【职场】公司里哪些人更愿意掌握效率类工具?

现代企业追求效率,能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的工具软件自然是必备神器。那么,你知道公司里哪些人更愿意掌握效率类工具吗?

什么?有人不愿意使用效率类工具?

或许我们可以说得委婉一些,用相对客观的“适合”来替代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愿意”。有些员工不习惯或者自认为不适合使用效率类工具,这样的员工通常有哪些特点呢?

信心不足

很多时候,尝试新事物需要胆识,比如吃螃蟹;实现“高效的工作”这一目标则需要信心。对于一些谨小慎微的员工来说,对使用一款新工具可能产生两方面的怀疑:我能不能顺利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我能不能及时产出应有成果?很多效率类工具会让员工的工作及时展现,而很多员工产生拖延其实是追求完美又不够自信导致的。

容易担忧

使用新工具后,如果我的表现没有变好怎么办?每个人有自己的工作习惯,使用效率类软件,常常意味着要培养新的使用习惯,这可能成为额外负担。如果业绩又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容易使上级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负面印象。

沟通不及时

效率类工具常常强调团队协作,而有些员工更倾向于独立完成工作。如果沟通的意愿不强,或者合作伙伴对文件、信息等需求并不紧迫时,就难以有足够动力使用效率类工具。

如何改进?

建立联系

在公司中,任何工作事项都很难说是与其他一切工作毫无关联的,即时看起来有较强的独立性,甚至可能一名员工正独立开展的工作,由于沟通不畅,也有其他员工在同时做。公司和部门领导者或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在员工中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帮助员工更直接地感受到共享和协作为提升效率和业绩带来的正面影响,让员工意识到:对!这绝不是浪费时间!建立联系可以从开展团队活动入手,比如团队出游、素质拓展训练等,因为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员工的积极性更容易调动。

订立计划

培养一项习惯绝非易事。行为心理学中有“21天效应”的概念,即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其中,1-7天为第一阶段,此阶段中,人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做什么,表现为“刻意,不自然”,7-21天为第二阶段,需要意识控制,表现为“刻意,自然”。此后,还需要更为长期的过程,以形成下意识、“自然而然”的行为,所谓“习惯成自然”。比如一个人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在最初几天,需要不断督促自己,或总想找理由放弃;坚持一个星期后,只需对自己说“该睡了”;21天以后,就能提前安排好晚上的活动并按时就寝。领导者或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帮助员工订立“21天计划”,对效率类工具的使用展开培训,并引导员工形成习惯。

树立信心

你可以做得更好!通过适当的介绍,告诉员工效率类工具是工作中的帮手,而非监督,在信息不对称、沟通成本居高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些错乱,在效率类工具的协助下完全可以避免,让员工在开展工作时避免焦虑情绪,更相信“我能把它做好”。比如对一位不擅长分类整理文件的员工,领导可以通过使用具有设置文件夹组织结构功能的企业网盘,来帮助员工熟悉公司管理文件的规则,减少员工的“摸索”时间。

什么样的员工更愿意掌握效率类工具?

那么,公司里哪些人更愿意掌握效率类工具?与对效率类工具望而却步的人群相比,乐于掌握效率类工具的员工,通常拥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合理可行的计划,对接收到的各类信息能够即时反馈、有效沟通,并对行动充满信心。他们利用效率类工具取得的成效,可以为其他人提供榜样。

效率类工具的另一个价值:促成改变

效率类工具的价值,除了在于提升个人与企业的工作效率,亦在于促成“不适合使用效率类工具”的员工向“愿意掌握效率类工具”的员工的转变,这一改变正是企业效率提升的关键。如何巧妙运用效率类工具“创造”出更多愿意掌握它的员工,是领导者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