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科技发展,生活变化,你还记得当时花了很多钱买的磁盘吗?现在它放在角落里还好吗?

电脑的文件存储方式,也是随着时间一直在变,存储的大小一增再增,价格却不再像当时那么昂贵。存储方式的变迁不仅是科技的进步也是用户习惯的改变。我们来看看从最初的存储方式到现在,都发生了什么。

本文共3550字

预计阅读时间为9分钟。

如时间有限,拖到最底有图片总结版

Enjoy!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1900年-1950年)

存储容量:960bits

人民群众对“存储”的渴望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经凸显出来了。在这一年,一位美国老爷爷 研究出了用穿孔的方式把数据记录在纸上,然后把纸条送进机器里面进行数据加载。

最典型的穿孔卡是由 80 列,每列 12 个,共 960 个孔洞组成,按照这种方式,数据只能记载 960 bits。哦,对了,这个老爷爷就是赫尔曼·何乐礼(Herman Hollerith),这项技术在之后还被用于美国人口普查,使得美国人口普查从要耗时 8 年的拉锯战,缩短到了短短一年。老爷爷之后又成立了个公司,叫做 制表机器 公司,该公司是 IBM 的前身之一。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1950年至今)

存储容量:2MB-330TB

到了1950年,打孔方式记载数据慢慢就被盘式磁带取代了。

在当时,一盘磁带可以替代掉一万张打孔纸卡,所以当 IBM 推出这个盘式磁带用在电脑存储时,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这种热情的欢呼一直持续到了80年代。慢慢地这种存储技术开始遍地开花,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存储音乐的磁带,存储电影一圈一圈大轮子的盘式磁带。所以真心是得益于相关存储技术,我们那时候才能用上最时髦卡带,看最时髦的电影。

不过真心怀念那时候的老式磁带,因为灌录的原因,不能后期进行修音,所以当时听到的都是很棒的实力唱将。

因为磁带存储有着长期保留数据的特点,目前为止磁带存储还在继续使用。IBM 在今年八月推出的新磁带存储可以存储近330TB的内容!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1956年)

存储容量:3.75MB

说出来可能你们不会相信,硬盘这个理念最先出来的时间要早于磁盘。在1956年的12月13日,IBM 的 Reynold B. Johnson 同志觉得要存储多一些东西就要更大的存储硬件啊,可以外接嘛!

于是就把外接硬盘这个理念提了出来。这个时候的硬盘超级巨大的圆形磁盘片,一个挨一个摆在了一起,储存在固定温度的空间里。只不过真的比较大,外形尺寸有两个中等冰箱的大小,可以存储3.75MB 走做的文件在50个盘上。(我都惊呆了)这个时候和磁带存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1971年-1979年)

存储容量:100KB-1MB

1971 年,在这一年,我们常见的 3.5 寸软盘的前身,问世了。

只不过当时是要比以后的尺寸大很多就是了。

初代软盘大小为32英寸,后因为携带不方便改成了风行八年的 8 英寸软盘(1971-1979)这项改进让 IBM 的 Alan Shugar 名声大噪。

在后期的时候离开原公司,创办了希捷,是不是很眼熟?对,就是那个移动硬盘的希捷。不过现如今 8 英寸的磁盘也并没有退出市场,根据BBC的报道美国核武部队仍在使用此磁盘,光每年维护这些磁盘,政府就要花上 610 亿美元纳税人的钱来维护,也是爱的深沉。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1976年-1982年)

存储容量:100KB-1.2MB

你知道西餐厅一张餐巾纸大小是多少吗?5.25 英寸。为啥我会知道?因为我查了资料,为了下文做铺垫。

就是因为西餐厅的餐巾纸的大小启发了当时的人儿,向着更小更大存储量迈进。

这时,软盘已经可以存储内容超过 1MB 了。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1980年至今)

存储容量:10MB-4TB

在 1980 年的时候,苹果最先引进了个人私人电脑的概念,和小兄弟微软同志打得火热。这个时候的电脑通常都已经变成了自带内置硬盘的模样了。

这一变就延续到了现在,电脑硬盘都是直接内置进去了,无特殊需求不需要外置额外的硬盘达到需求。

但当时 1983 年的时候,苹果电脑还是发明了一款外置设备取名叫做 Profile external hard drive,率先把外置硬盘进行了改造变了一番模样,变的更小了。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1985年-2005年)

存储容量:400KB-1.44MB

这一次日本索尼公司抢在了美国公司的前面,研发出了3.5英寸软盘。更小,更便捷携带,更多的存储量,虽然只多了那么0.2MB。就一直延续使用到了05年,顺便也解决了5.25英寸软盘外壳脆弱易损坏的缺点。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在最鼎盛的时期,全球有多达50亿片软盘正在使用,那时候大家都认为软盘是以后电脑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是,苹果公司第一款iMac就取消掉了对磁盘的支持,转而搭载了托盘式光盘驱动器。看来,苹果公司取消掉当时最流行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1980年至今 )

存储容量:550MB-700MB

在 80 年代的时候, CD 流行了起来,想不到他竟然出现的要比 3.5 英寸软盘还要早。甚至比软盘都要早很多。根据资料记载,CD 在60年代就已经被开发出来做存储了,只是到了 80 年代、90 年代才流行了起来。变成了主要的存储工具,慢慢地在取代软盘存储。从此存储数据飙上了百兆存储。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1994年至今)

存储容量:10GB-8TB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是阿凡达,也许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人们对电影画质的追求就变得越来越严格。以前的 720P 基本已经入不了“法眼”。1080、4K、蓝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硬件设备存储大小的“欲求不满” 家里几乎都常备了 1TB、2TB 及以上的移动硬盘。沉甸甸的装满了人们对眼球快感的渴望。

要说移动硬盘怎么来的,就要说是从一个巨大的“移不动”外置存储变成了,小一点的,再小一点的“移动”硬盘。 在1994年的时候,随着USB(Universal Serial Bus)的概念冲击着当时的科技技术。康栢、 迪吉多 (成立于1957年的一家美国老牌电脑公司,发明了Alpha微处理器,后于1998年被康柏电脑收购。), IBM、 因特尔、 微软, 日本电气 和 北电网络(是由北方电讯及海湾网络在1998年所合并而成的公司,为加拿大电讯设备供应商)一起研发出了两种可移动的存储设备形态,一个是 U盘一个就是这个移动硬盘了。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1995至今)

存储容量:4.7GB-17.08GB

DVD 目前为止还在用。

95 年流行开来。

可能也跟那时候家里都有 DVD 播放机有关。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1995-2004 )

存储容量:2MB-128MB

此「智慧卡」并不是各种各样 IC 卡,而是东芝公司推出的移动存储卡,根据资料显示它最初被称作固态软盘卡(Solid State Floppy Disk Cards,简称 SSFDC)主要应用在数码相机上面,和后来出现的记忆棒都是一样的使命。只是智慧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成为了NAND闪存设备的鼻祖,而记忆棒是 98年才出现的产物。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1999至今)

存储容量:1MB-128GB

根据智慧卡,演变成了我们最熟悉的SD 卡。

以前手机内存还并没有那么高的内存的时候,以前还用MP4 看电影的时候,它是移动数据装载的主力军。 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手机可以塞进更多的歌曲可以充当音乐播放器了,MP4 可以下载更多的电影,充当个小电视了。不过现在手机端满满被取代了,MP4 也退出了舞台了,慢慢的相机变成了它唯一能发光发热的地方。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2000至今 )

存储容量:8MB-256GB

IBM 和 Trek Technology 推出了我们现在几乎人手一个甚至多个的U盘。主要解决了,电脑慢慢普及开来,却互相之间传输文件太过于缓慢的痛楚。一插一拔之间,电脑里的文件随时打包带走。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2007至今)

存储容量:unlimited

2007 Onedrive 问世

2008 Dropbox 初始版本和用户见面

2011 iCloud 在苹果大会一经推出即获得满堂彩

2011 坚果云”给中国用户带来了“专业,安全的同步网盘”,让中国用户可以稳定的高效办公

2012年 Google 终于推出了 Google Drive,让2006年的「传言」变成了真。

等等。

自此,开启了云端存储的时代。抛弃旧有的外接存储硬件,虽说是云端,但是一切都还是那么触手可及。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稳定高效,无感化的同步文件,让资料在云端跟着走。

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国人的日常工作习惯,从最初的用纸卡读取寥寥的 bit 级别数据 到上百兆的文件传输再到 GB 级别云端无感化的自动同步文件到云端。

从「零」开始的存储历程到「零」外置设备的存储,科技在变化,我们在进步。

时间在变,不变的一直都是我们坚果云做「专业、安全的同步网盘」的决心。

笔芯❤️

【涨姿势】「从零到零」的电脑存储简史

代码同步工具和服务推荐

早期,部分工程师选择使用坚果云同步代码,也给我们提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想法。现在,国内的代码托管服务已经完善,我们不再建议用户使用坚果云同步代码文件

部分用户反馈,使用坚果云同步代码,会有潜在的权限问题,造成同步失败。相比坚果云,这些代码托管服务和工具在代码同步方面更加专业,建议工程师团队使用。

国内服务:

  • coding.net
  • csdn
  • 开源中国

国外服务:

  • bitbucket(免费支持私有)
  • gitlab
  • github

感谢各位工程师对坚果云的支持。

坚果云团队

【功能更新】坚果云文件预览功能全面升级

PDF文件的预览


PDF文件在网页端(含微信浏览器)的预览可以支持到200M;

移动端浏览器预览PDF采用全新的技术;

PC端浏览器预览10MB以上的PDF文件采用全新的技术;

微信浏览器的PDF预览效果极大改善,可以在微信中预览更大的PDF文件。

 

PDF文件预览完全采用惰性加载的方式,预览的等待时间和文件大小没有明显关系。

 

PSD文件的预览

 

全面支持PSD格式的文件预览,同时支持移动端和PC端;

最大支持20MB的PSD文件预览;

预览时最大图片尺寸大小为2048×2048。

 

预览时采用JPEG压缩,为了控制图片大小,图片质量会下降。

 

TIFF文件的预览

 

全面支持TIFF格式的文件预览,同时支持移动端和PC端;

最大支持20MB的TIFF文件预览;

预览时最大图片尺寸大小为2048×2048。

 

预览时采用JPEG压缩,为了控制图片大小,图片质量会下降。


AI文件的预览


全面支持Adobe Illustrator格式的文件预览,同时支持移动端和PC端;

 

最大支持20MB的AI文件预览;

预览时最大图片尺寸大小为2048×2048。

 

预览时采用JPEG压缩,为了控制图片大小,图片质量会下降。

 

*如果AI文件中的原始素材较小,预览的时候可能存在过度放大,质量下降较多,我们后续会持续优化这一部分。

 

DWG文件的预览


全面支持AutoCAD DWG格式的文件预览,同时支持移动端和PC端;

 

最大支持5MB的DWG文件预览;

预览时最大图片尺寸大小为2048×2048。

 

预览时采用JPEG压缩,为了控制图片大小,图片质量会下降。


*DWG文件预览效果和原始文件中的排列有明显关联;如果原始文件分辨率较高,DWG预览效果可能存在限制。

 

Notability如何与坚果云进行连接自动备份?

Notability 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备注记录软件,可用于注释文稿、草拟想法、录制演讲、记录备注等。它将键入、手写、录音和照片结合在一起,便于您根据需要创建相应的备注。在 iCloud 的支持下,您的备注在 iPad、iPhone 和 Mac 上将始终可用。

另外也可以支持WebDAV连接到坚果云,将文件自动备份到坚果云里,使用起来更加便利。 继续阅读

云计算助企业上云,企业网盘坚果云启动新布局

2016年,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都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技术,另一股浪潮中视频直播、无人驾驶、企业数字化转型……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基于云计算的支持所展开。云计算正在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基础资源,而新技术发展势头的强劲将为云计算不断催生新的技术红利,推动云服务的发展和进步,云计算将成为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2017年云服务市场的分工将更加细化,新技术的加持将为竞争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继续阅读

如何使用WebDAV关联坚果云与Scanbot?

*本文经原创用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创作者@嵇嘉理

对于一个传说中当然效率达人来讲,一个云存储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同样一个扫描app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二者是否能够能够结合在一起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那么,怎么破呢?这里就以我常用的坚果云和Scanbot为例分享一下,希望能帮到正在为此纠结的你。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也欢迎留言,交流一下。 继续阅读

如何将Scanner Pro的文档轻松保存到坚果云?

Scanner Pro 是 iOS 上一款优秀的手机扫描仪软件 APP,它可以利用 iPhone、iPad的摄像头拍摄资料,然后智能校正并自动裁剪,用户可以调整对比度、选择黑白或彩色等,其“扫描”出来的文档图片非常专业清晰,而且还能对文字进行 OCR 中文识别,并能轻松导出扫描图或PDF文件,支持邮件发送、iCloud 同步,可快速上传到 Dropbox、坚果云等云服务。

继续阅读